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重点字词注释
昔人:指过去在此居住或游览过黄鹤楼的仙人或名人。
白云:象征仙人离去的神秘飘渺之姿。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来是诗人吟咏之地。
不复返:再也回不来。
千载:千年,表示时间长久。
空悠悠:形容空中白云飘荡,显得广阔而空旷。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河流,此处指长江。
历历:清晰可数的样子。
汉阳树:汉阳境内的树木,汉阳在武汉长江以北。
芳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沙洲名,在今武汉市武昌附近。
乡关:故乡,家乡。
烟波江上:笼罩在雾气和波涛中的江面,此处特指长江。
逐句解读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解读:昔日的仙人已乘着白云离开,只留下黄鹤楼矗立在这里。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解读:黄鹤一旦离去就不再回来,白云虽然千年不变,却也只是独自在空中悠悠漂浮,寓意着人事变迁,时光荏苒。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读:阳光下的汉阳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丛生,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边风景画卷。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读:黄昏时刻,我想要寻找我的故乡在哪里呢?看着烟雾缭绕、波光粼粼的江面,不禁令人感到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无尽的惆怅。
整体分析
《黄鹤楼》是一首以黄鹤楼为背景,抒发诗人思乡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诗篇。诗人以仙人乘鹤而去的传说开篇,用以暗示时光流转和人事变换的主题。接着通过对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一种辽阔而寂寥的气氛。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把个人的思乡之情与眼前的江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既深沉又开阔的愁绪。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咏史抒怀、寄寓人生哲理的典范之作。
写作背景介绍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的具体创作时间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该诗是在唐代黄鹤楼的所在地——武昌黄鹤山上所作。黄鹤楼因仙人乘黄鹤过此的美丽传说而得名,这一传说流传已久,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唐朝时期,黄鹤楼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地标和游览胜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他们借楼咏史、抒怀,崔颢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生平介绍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公元704年前后,卒于754年左右。他的生平事迹虽记载不详,但从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来看,崔颢才情横溢,诗风豪放,擅长写景抒怀,尤以《黄鹤楼》一诗名震诗坛,被后世誉为“唐人七律之首”。他的诗作既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诗,也有婉约清新的抒情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艺术手法与技巧
虚实结合:诗的开篇便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先述黄鹤楼得名的神话传说:“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昔人乘白云”属于虚构的仙境意象,与眼前的黄鹤楼实物形成对照,既增添了诗意,又通过虚幻传说展示了楼阁的历史纵深感。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写黄鹤楼周围的自然景物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把个人的思绪、感慨融入到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使抽象的情感有了生动具体的依托。
时空交错:诗歌通过时间跨度极大的叙事(从仙人乘鹤的古代到诗人登楼的当下),以及空间上的广阔视野(楼上观江面、远方的汉阳树木、鹦鹉洲等),构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意境。
对比与象征:通过“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对比,既传达了世事变迁、时光荏苒的哲理,也通过“白云”象征了飘忽不定的人生和永恒流转的自然。
音韵节奏与对仗工整: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音韵和谐,节奏起伏有序,对仗工整严谨,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字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音韵美感和视觉平衡。
意境创造
旷远而深远:《黄鹤楼》的意境宽广而深邃,通过对黄鹤楼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仙人乘鹤传说的引用,构造出一个融合了人间烟火与天上仙境、历史记忆与现实感知的多重维度空间。
时空交织:诗歌巧妙地编织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的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画卷之中,同时感受到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
情感表达
怀古幽思:诗人通过怀念传说中的仙人和黄鹤,流露出对历史长河中消失的事物及人物的怀念与惆怅,暗含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
思乡之情: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以日暮时分的江景触动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表现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使全诗情感饱满且深入人心。
结构布局
全诗共四联八句,严格按照律诗的形式布局:
第一联以传说起笔,引出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奠定全诗基调;
第二联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黄鹤与白云的意象,强化了时间的流逝和永恒的变化;
第三联转而细腻描绘现实景色,通过长江两岸的景致,为情感铺垫,形成视觉上的张力;
第四联则回归主观情感表达,由景入情,以日暮乡关的思念收束全诗,达到情感高潮。
整体而言,《黄鹤楼》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现了崔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诗歌技艺。
文化内涵
人文情感: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怀古情怀和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借仙人乘鹤而去的传说,寄寓了对历史人事消逝的感慨和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旅人对于家乡的深深怀念,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极为典型的主题。
历史底蕴:
黄鹤楼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中的“昔人已乘白云去”是对黄鹤楼起源传说的呼应,反映了古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死轮回的思考,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地理与人文景观的交融:
诗中对黄鹤楼周边景致的描绘,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审美,同时也揭示了黄鹤楼作为人文地标与自然风光相互映衬的美学价值。
文学艺术价值:
《黄鹤楼》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语言精炼,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画面感强,展现了唐代律诗的典型特征。尤其是诗人运用时空变换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意境开阔、意蕴深远。
历史影响
文学地位:
《黄鹤楼》因其艺术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备至,尤其李白曾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进一步确立了该诗在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激发后人创作:
这首诗极大地激发了后世诗人对黄鹤楼的咏叹,许多诗人纷纷以黄鹤楼为题材进行创作,使之成为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进一步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地方文化标志:
《黄鹤楼》加深了人们对黄鹤楼这一特定地点的认知,使其成为了武汉乃至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旅游景点,对当地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承与教育意义:
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黄鹤楼》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陆游: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此外,还有其他唐代诗人如卢郢、王维、李梦阳等也有涉及黄鹤楼的诗词作品,以及众多明清时期乃至现代作家的作品。黄鹤楼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一直是诗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载体,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