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氏:姓启哪位别子?何时望出长安?
天下别姓寻根联:姓启别子,望出长安。
一、别氏“姓启哪位别子”简述
关于“姓启哪位别子?”作者对别姓起源涉及的时代、人物、事件、史料等作过详尽的考证,已撰长文《别氏 姓启别子 考》万言于2022年6月20日成文发表在《今日头条》。鉴于此文篇幅过长、论述过繁,一般别姓读者少于涉及,不知别姓何来者依然故我。故编者只好将 “姓启哪位别子?”这一课题提纲挈领地再予以简述。
(一)姓启别子的时间与来由:
别子是分封的产物。分封别子的时间,具体为西周初年周武王第一次分封之后,周公旦第二次分封期间。这个时候的周朝,正是三代二朝四国君的时代。
周朝初年,即公元前1046年前,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43年)在姜子牙和周公旦的辅政之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华夏奴隶制王朝。年逾40岁的周武王娶姜子牙之女邑姜并立为正宫,于是废长立幼,将40岁之前所娶宫妃连同所生之子包括太子在内,一并废除。这样一来,一批被剥夺了名份的特别的有别于已受封王子的被废王子,就成了后来周公第二次分封的别子。
(二)周武王第一次分封治亲埋下两大祸患
1、《史记管蔡世家》载,周武王第一次分封时,采取“以殷治殷”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分封了周文王的18个有名有姓的儿子即周武王的弟弟们,派遣其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还分封了包括姜子牙、周公等在内的建立周朝的功臣,分封了自己40岁后生的6个很小的儿子。周武王46岁驾崩时,传位于他40岁以后姜氏所生的成王姬诵为天子。因成王年幼(有史载为“正值襁褓之中”),不能亲政,危机四伏,遂立周公旦为摄政王。这样做引起了周公的弟兄们的强烈不满,很快直接引发了“三监之乱”。
2、周武王第一次分封时,只封了他40岁以后生的6个很小的儿子,而完全抛开了他40岁之前生的多个儿子。其第一个儿子即曾当过二三十年的太子,和其他的多个儿子的王子地位一并被废除,未被纳入分封之列。这无疑埋下了宫廷内乱的又一颗定时炸弹。
(三)周公主持第二次分封的原因
1、“三监之乱”的教训
周武王第一次分封后,朝中内忧外患,武王忧虑成疾,不久病逝。天子成王幼小,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公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实际上就是周武王第一次分封直接造成的恶果,其教训就是周公认定的“治亲”不当。
2、“废长立幼”的教训
武王主政的第一次封建,分封的都是君王的嫡子与庶子,从文王的17个儿子,到武王的6个儿子,再到周公的8个儿子(成王幼小无子可封)。三代二朝四国君即: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该封的嫡子与庶子们都封完了。可以说,周公摄政期间应该没有必要再进行第二次封建了。可是,周公为何还要建侯卫,制礼乐,很快进行第二次封建呢?
3、《礼记·大传》就是周公第二次分封的总纲领
周公第二次分封的出发点,在所制礼乐中说得十分清楚明白。礼乐为周公所制,《礼记·大传》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一曰治亲排第一!这是对周武王第一次分封的失误总结与变相批评,正是因为周武王没有把亲治好,才引发朝廷中的内忧外患。周公他必须吸取教训,对武王的失误予以补救,把亲治好!这才紧跟着有了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分封亲属和功臣26国,作王室屏藩。这是对武王第一次封建遗留问题的补救措施。这才是周公建侯卫,制礼乐的核心,是周公二次分封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四)第二次分封就是别子的起源
1、别子的定名:
至今很多的史料都记载周武王只有六个儿子。殊不知史料模糊了后人的认知:这六个儿子都是周武王40岁之后所生,那么正当生育旺盛时期40岁之前的周武王所生的儿子们都到哪里去了?周公这个叔叔对此是十分清楚的,不排除周公将这些被废黜的王子们召入军中,让他们在平定“三监之乱”中立功,以便论功分封。第二次分封前,周公给周武王40岁前所生的儿子们新定了一个名字:别子。是特别的儿子,是区别于那些已封儿子们的意思。此类人数不少,就第二次分封的人数看,不会少于20个。周公后在《礼记·大传》中将帝王嫡长子称为天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庶子统称别子。这种称谓很大程度上模糊并消减了周武王治国具体表现在第一次分封中的“治亲”错误。
2、别子的定位
《礼记·大传》: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百世不迁(变动)者,即是别子的后人。即是说:这个姓氏承传了百世的别子,一定是“姓启(开始)”之人。那么,谁才是这位“姓启”之人呢?那就只有:百世不迁者也。何人才是百世不迁者呢?那就是别子中的一号人物,即被武王废除的太子,而其他的庶子虽然也称别子,按宗法规定,都只能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五世则迁者也。
我们的周公真是动脑筋了!别子这个称呼的确立,既照顾了武王的面子,又确定了这一批别子的身份,还将后世君王的庶子统统归于别子之列,让别子与庶子成为同一身份——可谓是三全其美呀!
“姓启”之人的姓氏一旦确定,就是百世不迁者。姓氏就会单传,百世不会改变。姓启之后,其姓与君王一样世代单传,永不改变。
3、以别子之别赐为姓
周公第二次封建时,以帝王别子的名义将这位别子老大分封到陕西郴州(古称:彬州、邠州、豳州)以为京畿屏藩,以别子之别赐这位别子老大为别姓。
有史料称别姓起源于天水、陕南,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说法,如无确实可信的证据,宜以此结论为准。
4、第二次分封时间与得姓始祖:
第二次分封时间:周公平叛之后、还政成王之前。具体时间:约在公元前1039年前后。
这位别姓始祖为周武王的嫡长子,即因武王扶邑姜为正宫而废除的太子,受封时年龄约36岁左右。
别姓后人也真够聪明的!得以别子之“别”为姓之后,撰寻根联:姓启别子,望出长安,同时号京兆堂,意在让别姓后人世世代代牢记自己的根就是出自京畿之地,永远不忘本源。
5、别氏“姓启哪位别子?” 结论:
这位姓启别子之人,得姓时应该有36岁左右,且一定文治武功兼备。否则,周公不会分封其到豳州这一战略要地屏藩。
(五)周公的历史功绩
《尚书大传》概括周公一生功绩:“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七条已经把周公的一生功绩概括得很全面了。
周公之于别姓,其功绩就是主持第二次封建,建侯卫,制礼乐,使得天下别姓由此起源。赐别为姓,这是周公的创造发明。因为“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之前的姓氏,都带有“女”字。如姬、姒、姜、赢等,而这个别字是没有女字偏旁的。
周公之于社会,还有一大功绩:那就是结束了女王的历史,终止了母系社会。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当时的西周初期正处于母系社会的最后末期。按母系社会的王法推断:周成王姬诵之母邑姜既然是姜子牙之女,那肯定要让她成为周王大姜(最后一个女王)。试想:有姜子牙背景的邑姜要上周王之位,还需要自己动手吗?那些掇臀捧屁之人就会将武王姬发40岁之前的后宫妻妾们一古佬打入冷宫,甚至格杀无论!这些女人生的儿子们哪还有资格参与分封?周公摄政时,因势利导,在成王幼小不能主政且未娶妻之时,自主摄政,并还政于成王本人,彻底终止了母系社会女王统治的体系。
(六)史书与沔阳别氏宗谱中关于别氏起源的勘误
1、对“始至汉王”的理解错误
始至汉王:此句为别氏宗谱《兴宗序》中的第一句。后人对一个“至”字的理解错误,差一点让别姓起源为刘姓了!
2、姓氏起源中的别成子被很多人误认为别姓始祖
古书《姓氏考略》上记载:战国时有个人叫别成子,是个阴阳家,著有《望军气》六篇。《姓氏寻源》:别姓是别成子之后。
如果战国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别成子,那此人比姓启别子时代晚了好几百年,只能是周朝初年别氏得姓始祖数代之后的后人。
二、别氏“何时望出长安”图解
(一)别子望在何处?
望,望族,指有名望的家族。别氏姓启别子,自然属于望族之列。别子的分封地,自然是别子这一望族的所在地了。
《兴宗序》写明:原籍河南邠州木本沙陀村大树独桑里人氏——木本沙陀村大树独桑里,现已查不到此地名。河南邠州当确指渭河之南的别子分封地邠州。别子望在何处?毫无疑问,肯定是:陕西邠州(豳州、郴州)!
别姓分封地在邠州,故属望族。别姓离开邠州,方可称望出长安。
《姓苑》云:“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编者注:应为望出邠州),京兆,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邠州古属京畿之地,故别姓堂口为京兆堂,别氏宗谱均标明“京兆堂”。
凡天下《别氏宗谱》堂口标记为京兆堂者,定为别子后人无疑。
(二)别姓何时望出长安?
《兴宗序》:……宋立在位,太世二子相继而亡,只存三子名别以,别为本祖(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到南宋时,别立在大宗之位,他的前两个儿子相继而亡,只留下第三个儿子继承大宗,承别姓,名别以,别以成为本祖。)
有四句遗言:“上有吞天之口,下有猛将之力,身带宝剑二口,一别千里同宗。“(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别以有四句遗言:即别字笔划构成的谜语。别以鉴于二位兄长相继而亡、别姓险断香火之教训,从此改变别姓只由大宗单传的古礼,凡别姓子孙均可姓别。无论走到哪里,一别千里同宗。这同时也说明他一别千里,离开陕西,望出长安了,将来天下别姓子孙都姓别,一笔难写两个别字,相隔千里都是同宗!
宋至楚郢陆州,遗下祖公讳之结、次祖公讳之纪(别姓南宋时迁徙到楚郢陆州,留下了别之杰和他的弟弟别之纪)……
宋至楚郢陆州,道出的是别姓望出长安的时间与先后到达的地点。
时间:宋(据别之杰的为官时间推断应为南宋末年)。
(三)别姓望出长安后的安家地点
楚郢陆州——应为先后到达的两个地方,先到楚郢,后到陆州。
楚郢在哪里?
楚,楚国,今湖北武汉为古楚地。郢,郢州城,亦称郢城,位于现武汉市武昌蛇山即黄鹤楼处,南朝刘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而成。下图为现武汉市立“古郢州城垣”旧址保护标志,位于今黄鹤楼脚侧。
别姓望出长安第一个落户地点就是这个郢州。望出长安的路线:并非翻山越岭,而是走水路。
邠州在渭河之南,船进渭河,经八水绕长安的灞河向南,经丹灞道,进丹江南下入汉江,顺流直下到汉江出口夏口。古夏口。现名汉口。船抵对江,即到现武昌古郢州(今蛇山头黄鹤楼处)。
别以在郢州留下了别之杰和他的弟弟别之纪。下图为《中国宰相辞典》984页载文:
从别以之子别之杰和他的弟弟别之纪这一代起,别姓开始不计周礼,不论大宗小宗,凡别姓子孙均可姓别。
陆州在哪里?
陆州是竟陵即天门的第二个属地。
竟陵的第一个属地是沔阳郡。梁天监二年即公元503年,梁武帝设沔阳郡,竟陵为郡治所,因位于沔水之北而得名。
郡治范围很广,北枕洪山,南抵长江,东含江夏,西连荆襄。涵盖了现在的天门、汉川、蔡甸、汉阳、汉口、汉南、沔阳(仙桃)、洪湖、监利及潜江的一部分。当时汉江之南的广大区域尚属云梦泽湖沼之地。武昌曾一度有夏口和江夏之称,也曾一度属于沔阳。
置沔阳郡47年之后,梁析安陆地置梁安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改置安州总管府,安陆为州、郡治。下图为安陆府,当时的天门即竟陵即属此陆州。
当时的毛嘴刚刚由两江淤积而成一小块尖嘴形陆地,梁天监二年置沔阳郡时直到1951年均属天门管辖。曾任过江陵知府的别之杰,熟悉这里的地貌变化,着家人在竟陵南乡流泗河,即现在的毛嘴四合村(四合,亦写作四河,即流泗河的缩写),跑马圈得一片荒地。
后宰相别之杰“乞养归田”,率别姓家人来此耕种。
下图为沔阳郡中的毛嘴,毛嘴地处汉江之南、竟陵(天门)最南端。
毛嘴现为仙桃市海拔最高的西北角,是紧靠汉江的一个镇。
(四)何时望出长安的准确答案
(五)沔阳别姓望出长安之后在楚郢陆州发祥
别姓在沔阳的发祥史颇为曲折离奇,主要是元末宰相别不花与沔阳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交结,改写了沔阳的历史,引发了别不花宰相被朝廷鸩杀,沔阳与郢州别姓家族大逃亡,陈友谅九江称王鄱阳湖遇难,朱元璋九搜湖广血洗沔阳。此史编者已汇入《 湖北沔阳别姓起源发祥史纲》和《《湖北沔阳别姓寻根史纲》补述》等文中,此文不再赘述。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望日别兴撰《别氏传派小引》:
……流寓楚郢陆州,生别之杰之纪,阀阅(功绩)宋朝,泰和政事吏部,兼兵部尚书。杰之遗子别的因、孙不花,彪炳元廷,精骑以将军,左右丞相荫袭。
作者别兴所撰文中,明确了别之杰、别的因、别不花的关系与职务。
编者依此理出湖北沔阳别姓望出长安之后在楚郢陆州发祥的世系:
(六)姓启别子以来别姓名人辈出
自得姓始祖被分封到豳州这一战略要地屏藩以后,别姓后世出名的人物都是文治武功兼备:唐朝的别傪,宋朝别之杰,元朝别的因、别不花等先贤,不是宰相就是将军,文能安邦,武能杀敌。编者历数过清朝以来别姓五房之中的进士、贡生、举人等约二十三人,撰写过《湖北沔阳别姓五房历史名人录》发在《今日头条》。正如编者1993年在《别氏宗谱序》中所言:史册列载,不乏圣贤。将相学士,文达武显,簪缨辈辈,功绩篇篇。后世引为荣耀,外族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