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驿道乡情-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10:01:20    


  林寨古村,位于林寨河(即浰江)北岸,距镇政府1千米,面积8.84平方千米。据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龙川县令赵佗为防御来犯之敌,派林可来此筑寨守关。因林可立了战功,遂获此地作为其食邑,命名为林寨。时为龙川县十二都防守辖区。该村分为石镇、兴井2个自然村。2009年,该地以古民居建筑打造古村旅游景区,将两村合并为“林寨古村”。

  古村坐落于浰江北盆地中间,村前是古云山、大岭山,正面远眺林寨主峰铜锣嶂。浰江河在两山中间,自西向东流经林寨镇,长约14千米,在东水汇入东江。京九铁路和龙川县旅游大道从村后经过,省道骆米线和县道X206线从村旁穿过。

  

  该地在秦至明中叶属古龙川县管辖,明清时期属和平县仁义图,民国时期属和平县林寨乡。1949年属和平县林寨区,1958年属和平县浰江公社,1963年至2009年先后属和平县林寨镇石镇、兴井村,今为林寨古村。

  村民主要有陈、黄、林、马、汪、张、曾、蓝等姓,以陈姓为主。据《林氏祖谱》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林可率军来此筑寨守关,赐地受封林寨,后衍为望族,曾有“九井十八厅、罗帐吊马牯”。由于林姓聚族久远,多有后裔子孙外迁他地。明初林秀荣一脉从福建莆田秀荣迁居林寨王章围和老圩坝一带衍居。

  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6373人,常住人口4963人。村民大多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还有数户共19人为畲族。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10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3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村民传统以经商为主,包括船运、典当、屠宰等行业,又兼养鱼、种植蔬菜。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大豆等。传统食品有醃荞头、炒番薯干、糖饼、粄皮、米糕、油果、油糍、糍粑、灰水粄、凉粉、艾粄、奶姑粄等。1980年以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文化设施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和竹园歌舞厅等。

  

  林寨古村有中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因这里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结构。旧时村落过河不便,有民谣形容下镇村:“有女莫嫁下镇庙,不是水浸就火烧。夜晚爱担古井水,白天要过羊宜蜻蜓桥”。现存古民居280多座,其中核心区有24座较大的四角楼,总建筑面积183.8万平方米。每座楼建筑风格独特,楼宇堂皇,雕梁画栋,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其中,距今300年以上历史的有德基楼、厦镇堂、永贞楼、儒林第、圆桥英俊,200年以上历史的有司马第、薰南楼、朝议第、恒泰楼、德星第,这些民居建筑现基本保存完整。其中,谦光楼为富商陈步衢于1920年所建,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为五进三幢、四骑楼结构。该楼设上、中、下三堂,有11个天井、18个厅堂。每层有84个房间,整幢楼共有324个房间。

  主要宗祠有厦镇堂,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历代皆有修缮。现主体建筑完好,被定为“河源市家训文化示范基地”。因厅堂明亮宽敞,村内很多文化活动在此举行,当地人称之为“大厅下”。

  林寨古村崇文重教,从开村起先后兴建了贡元学宫、青云书塾、旭照书塾、青园书屋、东门塾馆、古云女子学堂、朝阳学校等教育场所。


  传统民居和祠堂里的匾额、碑刻、楹联众多。其中古云山六角亭有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节比松筠”匾额一块。碑刻有:南门井碑,书有保护井水的规定,即“兹为保护井水清洁,注重公共卫生之起见,现将井盘升高外,筑洗衣场二处,专供放衣物之用,以免污秽之水入井中”。清代磻侯公祠碑刻,内容为倡导家族教育和保护环境卫生。主要楹联有:东门的“美誉传仁里,聚星著义门”,司马第的“司守世德,马奔前程”,德星第的“德门延福履,星汗灿文章”,颍川旧家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敦行,出则友贤”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