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息壤的意思是什么(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息壤”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9 10:48:55    

息壤一词,出自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通俗话来讲,鲧不听舜帝的命令,偷了叫“息壤”的宝物来“堵塞”洪水,帝王就叫祝融把鲧杀在叫羽山之郊野的地方。


晋·郭璞《山海经注》曰:“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郭璞的解释是说:息壤是一种能自己生长和膨胀的土壤。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可见大禹也采用过息壤来填洪水。

纵观天下四千多年来,全世界似乎也都没发现像郭璞所说的这种能无限生长的土。只有一种土“较像”,即方氏《通雅》说:“息壤,坌土也。”汉代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但按这里所说的坌土,就是随风落地的灰尘土。灰尘土是不可能在上古时期让人们满大街扫灰尘然后用此去堵塞河道吧?除非现代人们具有机械化把灰尘垃圾压轧砸成硬石的操作能力。

再说,如果真有能无限生长的“息壤”这种土,地球岂不越来越大?郭璞的话,当神话听听算了,没太大可信度。

但要是把“息壤”当做一种会生长的石头,那倒还有可能,比如“假山石”。尧帝舜帝大禹时期,用来堵水的“息壤”顶多就是这种假山石,只有假山石会自我生长(虽然生长非常缓慢)。

假山石,又名太湖石,遍布各地,东南一带较多

假山石是一种由石灰岩经过长时间侵蚀后形成的奇特石头。现在多叫“太湖石”。是古代和当代园林艺术景观首选之上水石,全国各地都有。河南和东南方地区也不少,古代方圆数百里的郑州圃田泽更是闻名于世的大湖泽。隋朝之后,修建成汴河。

郑州八景之一“汴河新柳”

而近古的息壤,是地名,在开封。开封到郑州的中间中牟是古圃田泽之地。

资治通鉴(45)周纪三(卷三)息壤之盟记载:

秦武王在息壤(开封) 迎接甘茂,并问其为何不要进攻韩国的原因,甘茂回答道:“宜阳(今属洛阳)名为县,实际上却已经达到郡一级的规格了。现在大王您又下令要隔着重关险隘,不远千里去进攻宜阳,那是非常困难,且很难做到的。”

《开封府志》卷五《汴河》:“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曰汴堤。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中,有上水门、下水门,岁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万石达京师。常至决溢,设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黄河决,始淤塞。旧府治南有汴梁故迹,即其地也。”

《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志》卷十四《河防》记载:汴河 在府城门南五里,或曰即浪荡渠,元,至元中淤。嘉靖中曾疏之,今复成平陆矣。”

明代古籍《圆冶》(十五)花石纲记载:

  宋“花石纲”,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多矣。

这些记载说明,大舜时期的圃田泽内有许多假山石。推理看,鲧也在郑州治过水。因为郑州到中牟再到开封这些地方地势较低,黄河水一经泛滥这些地带就会被淹没,但这里还是商朝的中心城市,也不能不保,史记里记载的商祖契就曾协助大禹担任过本地治水的长官,他们就地取材用假山石来填河道,都是有可能的。

即便现代20世纪60年代,孩子们还能在地上捡到一些假山石拿回家把玩。由于城市规模化建设速度太快,再也难找到假山石这玩意儿了。

假山石

三位帝王治水,就近挖掘假山石填埋河道,譬如甘肃陕西一带的“积石山”和河北东北角的“积石山”,恐怕都是用这种会生长的假山石填到河里来阻挡洪水之势的。但鲧不听帝王之命,乱抛撒这种“息壤”,不杀他杀谁?因此,也别把鲧当做普罗米修斯那般盗取天火为民造福的孤胆英雄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是集体观念的英雄,即人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