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联合国世界环境日。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日子,世界环境日的设立旨在提醒人们关于保护环境的意识。
那么,汽车发展史上,都有哪些为了保护环境而开发的技术或行业规范呢?今天来简单盘点。
一、含铅汽油的全面禁止
为什么要禁止含铅汽油?简单来说,铅这种元素,一旦摄入人体过量,会引发很多病症。
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在北美正式投放含铅汽油。汽油中加入四乙基铅,可以大幅提高发动机的抗爆震性能,动力输出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但是,含铅汽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铅颗粒,这些铅颗粒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进入人体,会导致肾脏、心血管等器官病变,严重地会影响智商,引发过早死亡。
科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含铅汽油的危害,但是利益使然,含铅汽油的使用,一直在质疑声中存续了几十年。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面禁止含铅汽油的使用,我国则是在2000年才出台全面禁止法规。
二、三元催化器的发明
三元催化器是加装在汽车尾气管的一种净化装置,可以将燃油燃烧产生的CO等三种主要污染物氧化还原成CO2等。
催化转化的原理,最先由法国科学家发现,并在50年代成功制造催化转化器。但最初的转化器只是二元的,就是只能处理两种主要排放物。而且在当时大量使用的含铅汽油,会对转化器所使用的催化材料产生破坏,所以直到70年代,含铅汽油被全面禁止,催化转化器才正式被运用到汽车上。
现在,各国法规都明确规定了汽车出厂必须安装三元催化器。
三、HEV的诞生
HEV,混动,最初的研发目的,主要是为了省油。无论是串联、并联,混动在传动系统中基本都会引入电动机,电动机的加入,节省能量浪费的同时,可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让发动机更多地运转在高效区间,也间接改善了污染排放。
另外,为了匹配混动系统,各大车企拼命提高热效率节省燃油,燃油消耗量的减少,自然也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减少。
丰田的混动发动机据称热效率达到41%,搭载在凯美瑞、汉兰达等车型上。比亚迪更是发布了46%热效率的1.5L发动机,首搭车型比亚迪秦L、海豹06百公里油耗仅3.8L。
其实,所有的这些措施或技术,除了企业间竞争研发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引导。比如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国六B标准的实施,就是在倒逼车企改善尾气排放。